-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编者按:为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地方工信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策划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地方工信的非凡十年”发展成就巡礼重大主题报道。
本期聚焦:地方工信的非凡十年·北京篇丨数字经济繁花盛开,首都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6G、量子计算、区块链、芯片、人工智能……创新前沿技术承载着梦想,描绘着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经信系统聚焦科技创新,连续出台实施数字政务、智能网联、人工智能、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等细分产业领域的促进政策,取得了一份又一份领跑全国的亮眼“成绩单”,打造了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
百花齐放,智慧城市万物联通
这十年,首都经信系统开展统筹集约建设,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流程再造、标准化建设,助力重点产业稳步发展,万亿智慧城市产业生态全面激活。
一是聚焦发展战略强谋划。依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北京市率先建立智慧城市总规、控规、专项规划和顶层设计四级规划管控体系,开全国先河。“三京”终端加速推进,“京通”上线多项便民服务,累计服务2亿次;“京办”推进四级协同联动,为疫情防控、重大活动保障提供支撑;“京智”接入459个信息系统、772类数据和3893个城市运行监测指标。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云支撑信息系统、办公云入云测试有序推进,城市码服务平台建设、城市码试点应用持续开展。共享303亿、无条件开放1.48亿、引导开放12亿条各类数据,数据记录条数约为58.38亿条。
二是不断扩大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一网通办”已建成覆盖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市、区级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办”;发出了全国首张“一照含多证”营业执照,创新技术推动惠民、惠企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是全面激活产业生态。打造了全国第一智能步道、全球首个室内室外场景融合“智慧街区”、全球首个商用上线室内室外融合定位与3D实景步行导航的创新功能;率先成立全国首家新型数据交易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首次对外发布包括全国首发数字交易合约、入驻首批数字经济中介服务商、启动医疗数据算法创新应用等数字经济重磅成果;启动跨境金融区块链新场景试点,基本形成临空经济区智慧信息平台底座;创建全国首个“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环球度假区已成为亚洲目前规模最大的集中式智慧有序充电站,已建成全球范围内单批次最大规模地热利用系统;建设全国首个长安链农业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成全国首个蜂产品追溯系统与蜂业智慧管理平台。
北京市以数据体系为核心,紧紧把握智慧城市2.0阶段“统”的特征,紧紧围绕“用”的痛点,紧紧扭住“产”的牛鼻子,全面提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水平。而智慧城市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1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达到1.6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8918.1亿元,累计汇聚56个市级部门349亿余条数据,支撑市区155项重点业务应用。
创新驱动,信软产业稳健增长
软件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等顶层设计和相关产业配套政策的密集落地,为北京市信软行业夯实了产业基础,指引了前行方向。如今北京信软产业始终保持两位数的稳健增长,已成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方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业态不断壮大。18家百亿规模、60家入选CB Insights独角兽榜单、260余家上市、以及跨入“千亿俱乐部”的字节跳动等一批头部企业,在信软产业领域充分展现了“北京力量”。仅2021年,北京有34家企业入选“2021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前百家企业”;36家企业入选“2021年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竞争力前百家企业”;58家企业入选“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入选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产业集聚效应引领全国。
另一方面,产业生态体系加速形成,各领域齐头并进亮点纷呈。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聚集273家企业,“四梁八柱”企业集聚。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国家顶级节点指挥运营中心成为国家工业大数据交互的核心枢纽,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全国领先的北京市北斗产业创新中心、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全国首个、全球最大的智能模型“悟道2.0”发布、全球首个软硬件一体的自主可控区块链平台“长安链”等一系列重磅成果,落地开花,投入运营。聚集了406万开发者的百度飞桨平台,成为国内服务开发者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开放深度学习平台。
时代滚滚前行,十年笃行不怠。如今,北京已形成涵盖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嵌入式软件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创新创业最活跃、软件信息服务产品体系最完整城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规模迅速超过千亿元。
做优做强,中小企业生机勃勃
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的“毛细血管”,汇聚着力量,孕育着希望。在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和丰富资源支撑下,首都中小企业呈现出主体数量多,科技含量高,市场活力强,韧性和成长性好等鲜明特点。
目前,北京市共有在营中小微企业169.4万家,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445.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325.2亿元。中小微企业已成为首都技术和产业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五子”联动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
其中,“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硬核支撑”。在扶持政策连续落地、企业服务不断升级、支持力度不断加码等系列举措加持下,北京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26家、市级“小巨人”1141家、国家级“小巨人”257家,单项冠军38家,隐形冠军20家,整体表现出“高精尖、高研发、高成长”特点,走出了一条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做优做强的“北京路径”。
十年初心不改,十年砥砺前行。这十年,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创新迈上新台阶,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经济社会水平更上层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