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不好意思,我先接个电话。”记者的问题还没问完,张文刚一脸抱歉地打断了采访。
“是更衣室的位置吗?那我们闭环后去处理一下。”张文刚说。
张文刚与蒋蒙来自北京移动,负责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外无线网络运行管理和故障处理工作。
1月20日,北京大雪,记者在国家速滑馆外见到了身穿统一制服的张文刚和蒋蒙。
“第一次来‘冰丝带’什么印象?”记者问道。
“真的太大了,特别容易迷路。”蒋蒙笑着说。
张文刚负责国家速滑馆闭环外,蒋蒙则“盯着”闭环内,半年前,他们就已经来到场馆做通信保障工作。赛时,两个人不会有交集,将在各自封闭的环境内独立完成工作,直至2月19日速滑比赛全部结束。
记者了解到,赛事现场对网络要求很高,因此保障难度更大,需要密集设备和点位的支撑。“我们一共配备了248个pRRU(射频拉远单元),可以实现场馆内移动信号的无缝覆盖。”
拿着图纸,张文刚和蒋蒙走遍了场馆,从休息室到地下车库,从环形走廊到看台,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快速熟悉了248个pRRU的位置。现在只要提起某个点位,他们都能快速定位。“通信保障的事前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准备充分才能应对高效。”张文刚说。
国家速滑馆是一个充满科技新亮点的智慧场馆。张文刚和蒋蒙向记者介绍,智慧监控系统是场馆内通信机房安全运行的保障,为了赶在测试赛开始前完成系统建设,他们与场馆管理方、技术团队多次沟通协调,确保了系统如期建成。
如今,机房的智慧监控系统可以实现烟感、水浸、电力等多项监控,为智慧场馆增添了科技色彩。“其实这就是一个不断‘精装修’的过程。”张文刚说。
“赛事保障开始后,你们几点能下班?”
“早上7点开始,看比赛安排,下班可能要到半夜12点。不过我们能为大家提供稳定的网络信号也很欣慰。”
说起赛事保障,张文刚向记者展示了一张14年前的老照片,“这是我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服务的照片,岁月真是把‘杀猪刀’啊”。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刚刚大学毕业的张文刚在沙滩排球赛区的移动营业厅担任“奥运英文接待”,专门为赛区内的参赛运动员、教练以及外国观众提供移动通信服务,接待了近50位外国友人。
“14年前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记者问。
张文刚笑着说:“年轻啊,全程亢奋,不觉得辛苦,连家都不想回。”
如今14年过去了,他已经从一名一线服务人员转型成为网络技术人员,“感觉心态变得更加稳健,这次冰雪盛会的保障工作也比较得心应手”。
蒋蒙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网络保障能手。自2017年开始,他每年都参与全国两会、北京两会的网络保障工作,还曾参与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多项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工作,是一名拥有10年室分维护经验的技术小哥。
虽然技术演变很快,但他们的学习之路从未停下,“自学、培训,不断地打磨、积累、坚持,量变才能产生质变”。从入行之初研究外国设备的英文说明书,到5G时代看设备上的中文说明,十几年的时间张文刚和蒋蒙也见证了我国信息通信业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春节将至,但他们却不能与家人团圆。
“这个年打算怎么过呢?”
“赛事结束后回去跟家人补过吧。”张文刚说。
张文刚的女儿很想在电视上看到爸爸,他便对女儿说:“你仔细看比赛,说不定爸爸就会出现。”
蒋蒙也想等赛事结束,带着儿子来曾经奋斗过的国家速滑馆看一看。
新闻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