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绿水青山间,数智化描绘苍山洱海新画卷

发稿时间: 2022-09-07 09:25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本报记者 钟凌江 杨子怡 付琦 薛颖雯 2022-09-07
分享X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云南大理,风景如画,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纵情苍洱间,心游尘世外,这里不仅留住了旅人的脚步,更留下无数人的乡愁。

“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在村民李德昌家的小院,总书记嘱咐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22年8月,《人民邮电》报记者一行探访古生村,刚进村口,一块大青石映入眼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赫然醒目。“总书记对我们家乡如此关怀,我们大理人又怎么能不好好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呢?”李德昌发自肺腑地说,总书记的嘱咐不仅刻在了石板上,更刻在了大理人民的心里。

“数”治洱海,生态优势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迅速发展,加之农业面源污染,洱海一度出现“人进湖退”的现象,水质面临严峻挑战。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大理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几年过去,洱海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2020年、2021年、2022年1—6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连续为“优”,全湖没有发生规模化的蓝藻水华,湖水透明度明显提升。

漫步在李德昌家附近的洱海生态廊道,微风习习,湖畔草木葱茏,绿树红花相映成趣;湖面鸥鸟翩跹,水禽畅游,久违的海菜花竞相绽放;湖边游人兴趣盎然,或闲庭信步或破风骑行,村民怡然自乐。

生态之美,得益于生态之治,而生态之治又在于科学治湖、精准治污。大理州先行先试,以数智化赋能洱海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编织了智慧、科学、高效的数字洱海“一张网”,为母亲湖注入勃勃生机。

走进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2.0”大屏上,水质变化、进出水量、“两污”处理等实时数据清晰跳动。平台借助4G/ 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围绕智能感知、数据中心、决策支持、协同管理、信息服务、业务应用六大模块,建设了覆盖洱海全流域的“天、空、地、水”智能感知网,26个部门间实现数据共享,提前分析预测预警,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参考,助力洱海保护治理从数字监测向数字监管转变。

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负责人陈晓西向记者介绍,平台具备强大的智能感知和监测能力。通过洱管、公安、水务、环保、自然资源等部门的资源整合,洱海流域构建起智能感知网,可以实时对洱海周边的各类违法违规和不文明行为进行感知监测。一旦监测到相关行为,平台就会自动生成整改任务交办到辖区网格化管理责任人,由一线工作人员迅速开展监管执法和处置整改,形成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反馈-销号”的管理闭环。同时,平台还打通了社会各界参与监督管理的快速通道,通过“洱海卫士”等小程序,群众可以将偷捕、排污等行为随手拍摄上报平台,迅速生成交办任务并进行处置。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移动等信息通信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中心专线接入、无人机视频监控5G实时回传等都需要他们的大力支持。”陈晓西表示,随着5G、AI、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和完善,平台还会更“聪明”,给相关单位推送个性化内容信息,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助力决策更精准。

循着“绿水青山中望见美丽乡愁”的目标,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信息通信企业一直在为洱海保护寻求信息化绿色解决方案。中国移动云南大理分公司总经理刘玉龙告诉记者:“中国移动超前一步建设5G网络,目前在大理已开通超过2000个5G基站,实现全州所有乡镇覆盖。”

在坚实的网络基础之上,中国移动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发挥数智化应用先行优势,为洱海综合保护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形成生态旅游示范窗口。5G﹢洱海流域水质监测应用、5G﹢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应用、5G﹢VR全景体验、5G﹢无人清扫、5G﹢无人超市等应运而生。如今,苍山下、洱海畔,时常见到市民、游客争相抢看360度5G VR镜头下人景合一的和谐交融画面,风吹稻浪、群芳斗艳、水天一色的绝美景致随着电波传送到世界各地。

“智”理苍山,信息卫士精心守护美丽家园

洱海日夜滋养,浇灌良田万顷,苍山屹立拱卫,守护高原明珠,绿水青山是大理最美的名片。在大理,近186万公顷的森林覆盖了全州65.51%的土地,然而山高林密、林农交错、冬春季严重干旱的客观情况,让这个“西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防火形势分外严峻复杂。

在大理州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中心,州林火监测中心副主任李贵荣向记者讲述了2021年5月9日发生的惊险一幕。当天11时14分,大理市湾桥镇湾桥村大沙坝山发生森林火情。接报后,大理市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调集专业扑火力量赶往现场开展扑救工作。次日6时40分,明火全部扑灭。高效处置的背后,离不开森林消防指战员、干部群众不畏艰险的齐心协力,但第一时间发现火情,为灾情处置争取了宝贵时间同样重要。

“如何更科学地从源头防范森林火灾,如何更安全高效地应对森林火灾,建立完善的预警监测体系是关键,而信息化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森林防火领域的“老战士”,大理州林草局一级调研员李保森对此感触良多。面对大理每天数以百计的野外用火等安全事件,靠人力监测显然是杯水车薪,唯有借助科技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火灾隐患。正是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在大理州布下的热成像监控设备,承担起“电子哨兵”的职责,帮助湾桥村火情处置实现了早发现早处理。

2020年,大理州作为云南省试点州市,由中国移动云南公司配合州林草局,率先建设森林防火信息化项目。通过省、州、县互联互通的网络传输系统,建立起集林火监测、应急处置、森林防火等日常业务于一体的管理平台;针对全州各重点保护区域以及森林火灾易发、频发区域,建设了监控半径为5公里、10公里的前端监控194套(远期规划建设350套左右)和远程应急广播45套。中国移动云南大理分公司副总经理杨飞涛介绍:“规划全部完成后,重点林区有效监控覆盖率将达90%,一般林区有效监控覆盖率将达85%,形成广覆盖、全天候、高精度、智慧化的林火监测体系。”

据介绍,每个前端监控探头均配备了光热成像传感器,每15分钟至30分钟就自动对监控区域巡航监测一周。即便在数公里之外,无论是焚烧秸秆、生火做饭还是其他野外用火,仅1平方米大小的火源都逃不脱它的“慧眼”。自动定位误差不超过50米,大幅提高了防护人员现场查处的效率。

“无论是野外用火监测还是森林火情监测,或是火场监测保障,森林防火信息化项目都做到了早、快、准!”李保森介绍,作为应急安全先行试点,该项目在标准化、规模化方面都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不仅在大理,记者了解到,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协同政府有关部门在全省多个州市研发建设了森林防火信息化系统和护林员管理系统,并集成为智慧林业管护平台。以视频监控为主,融合卫星监测、航空监测、人工巡护,构建起“空、天、地、人”立体化的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同时结合林业大数据分析,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工作的分级监控、统一管理,一举破解森林监督难、护林员管理难、应急保障难三大难题。其中“林火自动探测系统”被国家林草局科技司鉴定评价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科技助力下,云南越来越多的地区实现了森林环境监测、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信息传递“零距离”,指挥调度“面对面”,一座座青山、一道道绿色风景线被精心守护。 

扫一扫,观看视频

新闻附件:

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创新成果展示来啦!

特别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