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是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核心载体。近年来,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地方持续探索实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难、数据壁垒有待突破、智慧城市项目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科学研判风险挑战,凝聚产业合力筑牢安全防线。打破信息孤岛,有序推进数据融通共享。坚持运营模式创新与评估机制完善双轮驱动,助力我国智慧城市长效运营。
当前,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仍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之一。智慧城市所采用的软硬件系统、网络核心设备、芯片等多依赖国外技术,存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隐患。例如信息化系统主要被通用电气公司、西门子股份公司等国外企业垄断,芯片的设计软件、芯片架构、关键制造设备等也均被国外企业垄断。近年来,虽然我国已有长足发展,但产品整体性能与国外商用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卡点堵点”问题。
一款国产自主产品,刚面世时可能存在不足,但只要有市场需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敢于应用,就可以通过试错完善,实现产品性能不断优化。建议鼓励各地在智慧城市项目中积极采用国产自主产品,通过产品大量应用促进产业和技术创新升级,推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和产品加快发展,进而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要实现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保障国家信息安全,需要凝聚整合企业的市场与技术优势,高校与科研院所等的人才优势,金融机构投资基金等的金融资源优势,需要鼓励全产业链,包括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领域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打造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产业生态,逐步实现国产化软硬件产品从“可用”走向“好用”,服务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有序推进数据融通共享
数据互联互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数据管理机制上下不联、横向不通现象仍然存在,缺乏整体联动。一方面公安、法院、税务、工商等各业务线条受限于垂直业务系统管理,各业务线条间数据互联互通较难,开放数据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受行业管理限制、数据管理权限上收等因素影响,部分数据统计上收后未进行属地返还,造成部分数据接触难、使用难、分析难。比如,因部门数据管理权限上收,地方能接触到的人口库中身份、常住人口等信息不再更新,影响了地方人口信息管理、不动产登记等工作的开展和基于人口数据的大数据分析。此外政府各部门、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以及涉及的各类物联网平台等,建立时大多采用行业私有协议和标准,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各平台、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数据资源不成体系。
打破数据壁垒是实现数据赋能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之一。需要构建纵横联动、分工有序、协调高效的联合推进机制。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定期举办专题会,对智慧城市相关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和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打分评价,各相关方共同商议解决实践难题,打破各参与机构之间的信息化壁垒。明确各部门在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中的任务、职责和权利,厘清各业务部门协同机制。统一各地信息化平台建设标准,打破原有分散建设格局,同时加强各地物联网建设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研究,鼓励各地城市构建统一的物联网感知平台,服务政府各部门。
坚持运营模式创新与评估机制完善双轮驱动
智慧城市建设周期长、投入高,无论对政府还是企业来说,都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和较高的投资风险,这已经成为制约智慧城市项目持续推进的重要因素。同时部分智慧城市项目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不能实现项目自身造血和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不利于智慧城市项目的持久进行。
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编写的《中国智慧城市长效运营研究报告(2021)》指出,由于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仍未脱离政府主导的模式,随着应用的扩展、范围的扩大,建设运营所需资金不断增加,地方财政资金压力持续提升、难以为继,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延迟2年以上支付运营运维费的情况。
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设配套评估体系方面,由于城市交通系统运营能力提升、便民服务网络增加等智慧城市运营服务的社会价值,难以获得量化评估,导致智慧城市建设效果无法货币化评估,致使相关单位和机构对此类服务付费困难,不利于调动智慧城市参与方的积极性。
智慧城市项目除了需要重视前期建设,更要做好后续运营。建议持续探索智慧城市服务运营模式创新,以运营收益反哺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支出,不仅可以缓解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压力,更可以有效促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参建企业为当地政府建设好智能交通系统后,政府除依靠财政资金外,还可以探索通过大数据挖掘,为用户提供路况信息、路线选择等有偿服务进而获得运营收益。运营收益既可以作为项目后期运营的运维费用,如用于进行设备维护更新、网络资源及电费支付等,又可以作为项目前期建设资金补充,甚至还可以用于其他民生项目。持续探索完善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效果评估机制,积极评选或培育一批智慧城市建设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智慧城市项目的运营服务质量以及智慧城市前期建设与后期运营实际应当发生的合理成本费用进行评估。若智慧城市的参与各方对智慧城市项目价值、成本费用、定价等存在争议,可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做到有据可依。
新闻附件: